2025 04/11

2025年4月9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同时暂停对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征收原定10%的关税。这一政策严重违反了WTO世贸规则,引发中美经贸关系剧烈震荡。本文从法律合规和企业实务视角,解析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及应对路径。


一、美国极端关税政策的合法性质疑


对于美国近期对华关税政策升级,特朗普政府援引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和《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通过叠加既有301关税形成最终税率。这一政策组合利用了总统紧急状态权力和此前贸易战的法律工具,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受到国际社会及美国国内的广泛质疑。


在国际法层面,特朗普专门针对中国产品加征125%关税的措施违反了WTO的多个核心条款,尤其是最惠国待遇、关税透明度和可预见性、禁止不正当贸易限制等贸易规则。尽管美国试图援引GATT第21条“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但未能提供中国商品威胁美国安全的实质性证据,亦未解释为何其他国家商品可豁免安全风险。因此,美国的歧视性关税并不符合GATT第21条中的“国家安全例外”条款的适用条件。


在美国国内,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问题为由援引IEEPA加征关税,被指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格雷戈里·米克斯批评此举是“绕过国会”的单边行为,缺乏合理性基础,将普通贸易问题政治化。此外,美国非营利组织“新公民自由联盟”(NCLA)也在佛罗里达北区联邦法院起诉特朗普政府,指控其滥用IEEPA提高关税,导致成本剧增,侵犯了宪法赋予国会的征税权。若此类诉讼成功,可能导致美国重新界定总统的贸易权力范围,调整甚至撤销过激的关税政策。


二、极端关税政策的潜在影响和发展趋势


1.中国产品在美市场份额的下降,并不会促进美国国内产业的发展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贸易战限制于中美双边范畴,短期内能够阻止中国产品直接进入美国,但并不能达到促进美国国内产业发展的目的。以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为例,美国商务部在对多种中国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之后,美国市场上的大部分中国产品会迅速被越南、印度、墨西哥等第三国产品所替代。随后,中国企业将会逐渐把产能转移至第三国,在当地生产之后向美国出口。因此,特朗普的歧视性关税政策只会提高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和美国用户的采购成本,而不会促进美国国内产业的发展。


2.对于无法替代的中国商品,畸高关税可能催生灰色贸易


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产品征收的125%的关税将刺激走私和虚假原产地申报。对于稀土元素、医药原料等难以替代的中国产品,他们在美国的供应链中具有关键地位,且短期内难以从美国本土或其他国家获得替代供应。这种情况下,高额关税可能刺激走私和虚假原产地行为的激增。例如,利用小型船只或跨境运输绕过正规海关检查,或者通过第三国转口,将中国商品先运往越南、墨西哥等低关税国家,进行再加工或重新包装后贴上其他原产地标签,再出口至美国。对此,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通常会启动反规避调查,增加检查力度,并施加更严厉的法律处罚。但是,当违法数量巨大而导致执法困难时,关税政策可能推迟执行或被迫做出其他调整。


3.美国过激的关税政策可能因为国内利益而进行回调


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提高至125%,名义上是要保护本国产业,实则加大通胀压力,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加剧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与供应链紧张。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可能会继续采取极端对华贸易措施,但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将会引发广泛民怨与市场风险。与此同时,总统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税的合法性已经受到质疑,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正通过宪法与行政诉讼途径发起反击,这将促使美国政府重新审视总统行为的合法性和权限。随着国内通胀和民众质疑的持续发酵,美国极可能最终基于国内利益对现行关税政策进行回调,限制总统对贸易工具的滥用,实现法律与制度层面的再平衡。


三、中国企业的法律应对路径


面对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实施的歧视性极端关税政策,中国企业需要采取多元而审慎的应对策略,以降低政策冲击、稳住国际市场份额,并为未来可能的政策缓和做好准备。


1.积极申请相关产品的关税豁免


中国企业应密切关注美国关税豁免程序,配合进口商提交申请。尽管整体政策趋于强硬,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仍设有部分产品的豁免机制。企业应通过专业渠道准备详实材料,证明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无可替代、关税将损害美方利益或影响其产业链安全。越早提交豁免申请、越充分展示中美互依价值,越有可能获得政策松动的窗口。


2.加强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合作


中国企业应果断调整出口结构,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通过加强与欧洲、东盟、拉美等地区的贸易合作,巩固并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户基础。同时,加快推进本地化布局,例如在东南亚或墨西哥建立加工基地,通过第三国投资建厂,既可绕开歧视性关税壁垒,也可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韧性和适应力。


3.积极应对贸易调查


尽管特朗普政府现阶段的对华关税政策导致中国企业在短期内难以继续对美出口,但对于美国启动的各类贸易调查(如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中国企业仍必须给予重视并积极应诉。如果出口企业未及时应诉,未来即使美国取消歧视性关税政策后,他们仍然无法对美出口。只有在调查过程中依法提交证据和抗辩,企业才能保留在程序和法理上的合法地位,为将来政策环境改善后重新进入美国市场铺平道路。换言之,应诉不仅是当下的合规选择,更是企业长期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实施的歧视性极端关税政策,不仅在法律层面面临严重争议,也在经济实践中难以达成其所宣称的保护本国产业的目标。该政策不仅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与供应链困境,还可能刺激非法贸易行为,引发更广泛的执法与合规风险。未来,随着美国国内法律诉讼推进与政治博弈升温,不排除关税政策被迫回调甚至重新界定总统贸易权限的可能。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坚持理性应对,积极参与关税豁免程序,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提升合规水平与应诉能力,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长期商业利益。只有通过法律合规、战略灵活与全球协同三位一体的应对模式,中国企业才能在复杂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保持韧性与主动权,为未来的政策修复和市场重启做好充分准备。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的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