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代练合同的法律效力与合同定性
近年来,网络游戏行业飞速发展,游戏代练这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商业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不少玩家为了快速升级、获取稀有装备,选择花钱请人代打游戏账号。但这种行为涉及账号控制权转移、违反游戏规则甚至可能涉及作弊,导致代练合同的法律效力和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通过分析法院的实际判例,探讨代练合同为何会被判定无效、合同无效后的钱款如何处理等问题,并进一步讨论如果合同有效,其法律性质应当如何认定。
一、何为游戏代练
游戏代练是指非账号注册用户基于利益安排,通过人工操作、脚本程序或模拟输入设备等方式,代替账号拥有者完成游戏任务、提升等级、获取装备,或提供成品账号、虚拟物品转让、账号租赁等服务的行为。例如:
"我将账号交给你,你帮我打排位升段位"
"通过脚本程序在夜间挂机刷金币"
"将已满级账号转让他人使用"
"向他人租借高级账号参加限时活动"
上述行为均属于游戏代练范畴。
二、关于游戏代练合同的无效认定
关于游戏代练法律效力的认定,通常涉及两个层面的法律关系:
1.游戏服务提供商与代练经营行为之间的关系
2.代练服务提供方与接受方之间因代练行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即代练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及其法律定性。
1.侵害游戏开发平台的商业利益和用户利益
在(2023)沪0115民初54395号案件中,法院认为:"游戏代练行为在实质上侵害了游戏开发运营平台的商业利益与普通用户的合法权益。"具体表现为:
削弱玩家的正常消费意愿,降低游戏活跃度与用户黏性
影响平台收入,甚至可能加速游戏停服
大量占用游戏资源,挤压普通玩家的游戏空间与体验
可能导致普通用户的虚拟资产贬值甚至归零
2.违反法律法规
经营性批量开展账号代练活动,可能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构成对网络游戏运营商的不正当竞争
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规定
违反未成年人保护规定
如(2023)沪0112民初47362号判决认为:"双方缔结的合同(游戏账号转让)打破了国家对网络用户实名认证的监管秩序,增加了国家对网络空间安全的管控风险,提高了游戏账号被未成年人接触、使用的可能性,违背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立法初衷。"
3.违反公序良俗或虚拟世界的公序良俗
《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在(2022)京02民终9463号及(2023)桂0981民初4559号判决中,法院均认为:"虚拟世界亦有其公序良俗规则,体现用户游戏实力与经验的荣誉称号或奖励理应由用户本人亲力完成,任何通过金钱交易或外挂工具试图'走捷径'的行为不应得到法律的支持与鼓励。"
4.破坏游戏管理秩序
游戏平台基于"一人一号"原则设定账号体系,旨在维护公平性和可追溯性。然而,代练行为导致:
游戏账号的实际使用者与注册主体分离
引发账号权属纠纷
增加平台客服与监管成本
导致游戏主体跟踪失效
5.合同目的违法或不道德
代练行为若以规避规则、营利为目的,合同目的本身即属违法不当,进而影响合同效力。
三、合同无效后的费用处理方式
根据《民法典》第1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代练合同无效后的处理存在差异:
1.全额返还模式
如(2022)京02民终9463号与(2023)桂0981民初4559号案件,法院判令代练服务费应全额返还,但诉讼费由双方各自承担。
2.部分返还模式
如(2023)沪0112民初47362号判决原告仅退回一半账号转让费,(2023)沪0115民初54395号中法院判令返还账号购买费用的70%。
实务分析:部分返还模式的裁判思路值得商榷。合同价款本质上是委托方的单方支付行为,不宜直接作为"共同损失"认定基础。更合理的处理方式应当是:
首先返还全部合同价款,贯彻恢复原状原则
代练方因履行合同产生的必要成本支出(如服务器租赁费、平台抽成等)可列为补偿损失
诉讼费用作为合同无效导致的间接损失,可由双方按过错比例分担
此种处理方式既符合《民法典》第157条的立法本意,又能兼顾双方利益平衡。
四、代练合同在有效情形下的法律性质认定
若代练合同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序良俗,其应为有效合同。根据民法典及现有判例的司法实践,代练合同可能被认定为以下几类合同:
1.承揽合同/服务合同
若将代练理解为一项有偿服务,如提升段位、通关副本或以"达成结果"(如"3天内上王者")为合同核心,则更贴近承揽合同的特征,体现出"完成工作—交付成果—支付报酬"的模式。
2.买卖合同
若代练涉及的是账号、游戏装备、皮肤等虚拟物品的转移,则更偏向于买卖合同。比如代练账号本身就是由代练人一方提供的,将满足一定等级的成品号整体交付给委托方的,比较符合买卖合同中所有权转移的特征。
3.委托合同
若代练合同体现出"委托人授权、受托人代为履行特定事务"的特点,并不特定要求达到多少等级的或效果的,则倾向于委托合同形态。
4.劳务合同
在代练系个人行为、无成果交付义务,仅以操作劳动付出为主的情形下,如仅要求对鼠标或键盘等进行一定操作,不需要投入过多个人思考的工作,可以定为劳务合同。
结 语
游戏代练合同的法律效力,核心在于是否违背平台规则、公序良俗及国家监管秩序。在无效合同情形下,司法处理标准尚不统一,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在合同被认定有效的情况下,其法律性质可依具体约定与履行方式分别归类为承揽、服务、委托、买卖甚至劳务合同。未来,随着游戏产业法律监管的完善与司法裁判的积累,代练合同的效力判定和类型归属将愈加明确,为相关行为提供更清晰的合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