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判视角剖析WTO中所谓的“非市场经济”问题
易小准,世界贸易组织原副总干事
王磊,北京市高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洪晓东,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专家
索必成,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处长

2025年第1期《国际经济评论》,发表了论文《从谈判视角剖析WTO中所谓的“非市场经济”问题》。包括高朋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磊律师在内的四位作者,均为当年参加中国入世谈判的亲历者。
全文逾万字,可前往知网下载全文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799.F.20240925.2231.002.html.
以下为该文的缩写版。
近些年,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针对中国鼓噪所谓的“非市场经济”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冷战思维复活,试图将其国内法中对华贸易歧视政策在WTO中多边化,在WTO中边缘化中国,遏制中国的崛起。然而,多边贸易体制中并无界定成员经济体制的规则。历史上,多边贸易体制曾以灵活务实的方式接纳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但为其设置了特殊的歧视性成员条件,使其无法获得无条件最惠国待遇,这些国家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二等公民”。而中国的情形与之完全不同,中国加入WTO并与其他成员之间完全适用WTO规则,获得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与各成员拥有平等地位。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WTO全体成员对中国经济体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是否能够履行加入WTO的承诺,进行了多次冗长的审查,并得出积极肯定的结论。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WTO成员就中国“使其经济参与以开放和市场导向政策以及乌拉圭回合协议和决议中承诺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制”达成共识的过程。近几年在WTO中针对中国鼓噪的“非市场经济”问题,是别有用心的伪命题。
关键词:WTO多边贸易体制“非市场经济”《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划时代的事件。加入WTO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战略目标,即获得多边贸易体制所规定的无条件的永久最惠国待遇,由此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多边法律基础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然而,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十年,美国贸易政策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和欧盟在中国入世15年后拒不履行承诺,不取消判定中国产品是否构成倾销时使用替代国方法,反而开始在WTO中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非市场经济”问题。究其原因,是美国冷战思维复活,美国将中国视作战略竞争对手,加剧了在WTO中对中国的打压,其打压抓手之一就是鼓噪所谓的“市场导向标准”。
二、WTO没有界定和谈判成员经济体制的职能
(一)WTO的宗旨、职能及基本原则
WTO调节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系,对成员的基本要求是承担市场开放义务、实现扩大贸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并不界定和干预成员的经济制度。
作为宪章性的法律文件,《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明确其职能在于处理各成员的贸易关系。而加入方的经济体制和贸易政策与WTO的宗旨、规则是否一致,由谈判结果决定,WTO本身并无规则判定任何一国的经济体制。
(二)历史上多边贸易体制如何包容不同经济体制成员
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宣言》明晰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即各方的经济参与、开放和市场导向政策以及乌拉圭回合协议和决议中的承诺。
20世纪60-70年代,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四个国家先后申请加入GATT。只有南斯拉夫宣布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与GATT各成员开展以关税减让为核心的谈判,并获得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最终成为GATT的正式成员。波兰申请加入GATT时,GATT成员不认可波兰的关税制度,首次为实行计划经济的加入方设置了特殊加入条件,即波兰承诺进口数量来开放市场,并允许成员必要时可以专门针对波兰的出口产品设置限制。由于美国坚持对波兰实行互不适用关贸总协定条款,波兰最终未能享受GATT的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罗马尼亚加入GATT是同样复制了波兰加入时的特殊条件。匈牙利虽以谈判关税减让开放市场,但出口方面与波罗所受的限制相同,且也因美国与其互不适用,而无法获得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
波罗匈三国在加入GATT时被迫作出一些特殊承诺,原因在于这三个国家未能被GATT认定实施了“开放的市场导向政策”。尽管如此,GATT仍然采取了灵活务实和兼容的方式,以前述非标准的加入模式,吸纳这三个国家为GATT成员。但该三国的个案,并未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引发对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的讨论,更没有推动经济体制方面的规则制定。
三、美国、欧盟试图将相关界定向多边渗透
从冷战开始,美国一直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欧盟(前身为欧洲共同体)同样步其后尘。
(一)美国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贸易政策和界定标准源于冷战
美国国内法中常常用“国营贸易国家”“计划经济国家”“国家控制经济的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等多种称谓,指代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实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是美国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必然结果,其根源在于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
美国《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16条,首次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制定了六项具体标准,即在确定一国是否属于市场经济国家时应考虑的相关因素:(1)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2)企业与劳工通过自由谈判确定工资水平的程度;(3)外国公司举办合资企业或进行其他投资被允许的程度;(4)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的程度;(5)政府对资源配置以及对企业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控制程度;(6)美国商务部认为适当的其他考虑因素。
(二)欧盟反倾销调查中关于市场经济的标准
1998年4月27日,欧盟理事会通过制定905/98号条例修改了384/96号反倾销条例,明确规定,涉及俄罗斯和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应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来确定商品的正常价值,但被调查的俄罗斯和中国企业必须证明自己的经营状况已经达到以下市场经济标准:(1)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产品的价格、成本和投入,其中包括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的成本,产量,销售和投资等,以上因素不受国家干预,其主要投入的成本完全反映市场价值;(2)实行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并经独立审计的财会制度,而且账目清晰;(3)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受旧的非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不存在资产折旧、呆账、易货交易和债务互抵等现象;(4)通过制定和适用破产法和财产法来保障企业经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5)外汇市场实行市场汇率。
(三)美欧试图将其国内法中关于市场经济的规定向多边渗透
2016年12月,在中国加入WTO15周年时,美国和欧盟不仅不履行《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义务,不取消判定中国产品是否构成倾销时使用替代国的方法,试图将其国内法中关于市场经济标准的单边规定向多边渗透。2018年5月31日,美国、欧盟和日本贸易部长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提出了“市场导向标准”,其要素包括以下方面: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由决定价格、成本、投入、采购和销售;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由作出投资决定;资本、劳动、技术及其他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由作出资本分配或影响资本分配的决策;企业遵守国际认可的会计标准,包括独立核算;企业遵守公司法、破产法和私有财产法;企业作出上述决策时不受政府重大干预。上述标准基本采纳了欧盟认定的市场经济标准。
此后,美国又于2020年2月20日单独向WTO总理事会提交了题为《市场导向条件对于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性》的所谓“WTO总理事会决定草案”,并提出了“市场导向”的八项标准:企业依照市场信号自由决定贸易活动;企业自由决定投资;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企业自由进行资本配置;企业采用国际认可的会计标准;企业受制于市场导向及相关法律管辖,并通过有效司法制度行使权利;企业自由获取用于决策的信息;排除显著的政府干预。
很明显,美国及欧盟试图将其冷战时期形成的国内法中认定市场经济的标准向WTO渗透,并试图实现相关规则的多边化。这种渗透恰恰说明,在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并没有界定市场经济或市场导向的标准。
四、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历程
中国加入WTO的谈判,既是中国向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WTO成员了解、认识和接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成功加入WTO,特别是获得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证明WTO成员集体认同中国“使其经济参与以开放和市场导向政策以及乌拉圭回合协议和决议中承诺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制”。
(一)谈判过程
中国政府于1986年7月正式提交恢复中国GATT缔约国地位的申请。GATT成员开始对中国贸易制度进行审议,此后,各自与中国进入多双边谈判阶段。中国先后与37个成员进行了双边市场准入谈判,涵盖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谈判最终形成包含众多权利义务规定的加入议定书、工作组报告书、涵盖6000多个税目的关税减让和数百项非关税措施取消时间的货物贸易减让表以及涵盖100个部门和分部门的服务贸易减让表。
(二)谈判过程表明对中国市场竞争机制的认可
中国通过谈判成功加入WTO,与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所有成员相互适用WTO协议,这既是中国与美国长期博弈的结果,也是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市场竞争机制的认可。
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中国和WTO成员之间达成了灵活务实的过渡性安排。针对中国在加入WTO时难以立即实现的关税减让和难以马上开放的服务贸易部门,WTO成员允许中国在加入WTO后逐步满足相关要求。同样,对美国和欧盟在中国加入WTO时难以立即取消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也展现了充分的战略耐心,同意对方经过一定的过渡期逐步取消相关限制措施。这些过渡性安排,丝毫不影响WTO成员认同中国以开放的市场导向政策加入WTO。
五、结论与建议
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与WTO成员通过谈判,承诺减让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获得了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并最终加入WTO。这个过程本身表明,WTO认同中国“使其经济参与以开放和市场导向政策以及乌拉圭回合协议和决议中承诺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制”。针对中国在WTO中讨论所谓的市场经济体制或市场导向标准,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面对上述形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WTO是全体成员多边意志的集中体现,任何一方不可能将其单方意志多边化。只要中国应对得当,美国的企图就无法得逞。
第二,中国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和维护者。中国在与美国双边博弈的同时,在WTO中应当奉行多边主义至上的原则,充分团结广大成员,反对一切不符合WTO规则的单边行径。
第三,中国应当系统和实事求是地讲清多边贸易体制和中国加入谈判的历史以及相关的多边法律依据,不掉入美国预设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争的陷阱。中国坚定奉行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宗旨,并坚持主张,WTO作为贸易组织,没有处理成员经济体制问题的职能,更无权以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来给成员贴标签。
第四,中国一方面奉行多边主义至上,反对贸易单边主义;另一方面,应当继续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出台符合改革开放精神、WTO规则的措施,认真遵守多边贸易规则,使得美国挑起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争无果而终。